新浪新闻客户端

现场看、会场谈!这场“国家级”会议聚焦再生稻如何“再生有道”

现场看、会场谈!这场“国家级”会议聚焦再生稻如何“再生有道”
2024年10月11日 08:44 新浪网 作者 封面新闻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晚秋又迎稻飘香,颗粒归仓好“丰”年。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片,一穗穗成熟饱满的再生稻随风摇曳、满目金黄。

  10月10日,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推进会在泸县召开。当天上午,与会嘉宾们刚刚走进五谷寺村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片,就被金色稻浪吸引。

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推进会在泸县召开。徐庆摄

  五谷寺村位于川南中稻再生稻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2023年,这片稻田实现中稻(头季稻)平均亩产779.1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420.3公斤,是四川再生稻高产水平的代表之一。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大家纷纷走下田埂,一探再生稻“再生有道”的秘诀。

  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近2000万亩

  再生稻,俗称“抱孙谷”“秧孙谷”“二道谷子”,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温、水、养分条件下,重新萌发,约两个月后就能成穗,再收一季的水稻。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生育期短,省种省时省工等优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介绍,我国再生稻种植历史悠久,汉末郭义恭著《广志》、东晋张湛著《养身要术》、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中均有记载。

  “2024年,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近2000万亩。”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见良介绍,从全球来看,再生稻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包括中国南方稻区、美国密西西比河谷、印度东部平原和东南亚大部地区,“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和面积应该都是第一的。”

  据了解,目前,我国再生稻种植区可划分为五大种植区域,具体为:川渝云贵西南种植区、粤琼华南种植区、闽赣浙台东南种植区、湘鄂中部种植区、皖苏东南种植区。

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片。徐庆摄

  四川再生稻目前蓄留面积达571万亩

  近年来,国家层面和各地均对再生稻的支持政策逐渐加强。特别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随着再生稻科技进步和种植技术的完善,南方稻区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

  目前,四川是全国再生稻生产第一大省。“2023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550万亩左右,有收面积489.6万亩,平均亩产131.2公斤,产量12.8亿斤。”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介绍,今年,四川再生稻蓄留力度再次加大。全省蓄留面积达到571万亩,比去年增加31万亩;预计有收面积514.6万亩,比去年增加24.6万亩。

  从四川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泸州来看,其从1986年开始大面积发展再生稻,泸州长期以来重视再生稻生产和研究,把再生稻当作一季庄稼来抓,顺应气候变暖、农村劳动力不足等趋势,通过新品种更新迭代、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农艺农机融合配套,充分挖掘再生稻生产潜力。

  “以主产区泸县为例,2023年、2024年中稻再生稻产量屡创新高。”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泸县“吨粮田”平均亩产1199.4公斤,其中,中稻平均亩产779.1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420.3公斤;2024年,预计“吨粮田”平均亩产1212.21公斤,其中,中稻平均亩产782.21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430公斤以上。

四川省农科院在泸县的再生稻试验基地。徐庆摄

  再生稻发展还面临哪些制约因素?

  尽管泸州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四川排在第一,但其仍面临生产“瓶颈”。

  “机械收获头季稻对再生稻产量损失大。”徐富贤表示,由于收割机在收割头季稻时,会直接压损部分稻桩,严重影响再生稻的萌芽与成长。对此,黄见良也认为,机械收割头季稻导致再生稻出芽率低的问题,不仅是泸州和四川的难题,也是全国再生稻在机械化生产中需要从技术上解决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已有高校团队为了减少机收头季稻对稻桩的碾压,专业设计了再生稻收割机。在当天的大会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曾山以《再生稻收获技术及机具研究进展》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我们发明了‘高地隙+窄轮’组合再生稻收割机。”曾山介绍,这套收割机解决了收获碾压率高、通过性差以及留茬一致性差等关键技术难题,从2022年在湖南和江西的实割测产来看,使用再生稻收获机与普通收割处理相比,产量分别增产了21.66%和24.62%。

  谈及发展难题,徐富贤还认为,再生稻产业化程度低,稻米品牌开发不足。“泸州再生稻自有品牌有限且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低,再生稻产品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徐富贤解释,再生稻灌浆期是9月到10月,期间温度相对头季稻形成的时间温度更低,且由于灌浆速度较慢,最终形成的米质往往更好。

  “再生季稻米的品质较好,但如果当成普通稻米销售,那其效益无法得到体现。”黄见良认为,如果系统性打造再生稻专用品牌,那优质的产品在进行销售时,才能更好保证农民的收益。

  不过,在泸县,有种植大户已经逐步摸索出一条提高种植经济效益的路子。2020年,泸县绿之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着力发展再生稻生产。其在品种选择、播种育秧、肥料施用等多个关键环节,种植方法逐年改进,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中稻再生稻高产集成技术。

  该专合社法定代表人龙洪烽介绍,随着品质加强产量提升,2024年,专合社与泸县世兰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优质中稻再生稻订单生产合同1200亩,“我们出售价格高于市场价10%,实现亩均增收150元左右。”龙洪烽说,这笔订单直接为专合社年增收约18万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四川省泸州市
来自于:四川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