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4年1月18日1时46分,成功对接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七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后续,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拆包裹”、“取年货”,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不同于以往的2小时交会对接和6.5小时交会对接,此次的天舟货运飞船在入轨之后首次采用了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这种全新方案。据了解,此次天舟七号货运飞船解锁3小时交会对接方案是随着技术的成熟、经验的积累,技术人员为下一阶段交会对接任务实施创新探索新的最优解。3小时方案是集成了2小时方案中“快”的因子和6.5小时方案中“可靠”因子的集合体,是随着技术发展更具竞争力的优选方案。如果一切顺利,经过专家团队的评估,该模式将有望代替6.5小时方案成为新的基本模式。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人员李智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3小时交会对接方案既确保了送货的速度从“快递”提升到了“速运”级,又优化了交会对接的方案,灵活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丰富了交会对接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了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
与6.5小时方案相比,3小时方案又是如何实现超过一半时间的缩减?航天科技集团五院GNC系统研制人员介绍称,由于技术逐步成熟,技术人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飞船和空间站相对位置的调整。因此,通过调整飞船的飞行轨迹,使天舟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的所谓远距离导引段缩短了一个圈次,时长相应缩减了1.5小时。在近距离导引段,由于技术的日趋成熟,减少了走走停停,缩短了约2个小时。
“比如说在原先的交会对接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6次变轨,现在天舟货运飞船的变轨次数就会减少一些。另外我们通过这么多次交会对接的技术验证,能够让天舟货运飞船和空间站开展近距离交会对接时的距离能更近一些,通过这些改进,从而进一步缩短了交会对接的时间。”李智勇介绍称。
同时,也正因为飞船飞行轨迹的调整,使得3小时方案较2小时方案抵御或克服不利条件的能力更强。另外,从工程实际来说,3小时方案也有其特别的意义。相较于6.5小时,3小时方案飞行时间短,可以减少航天员的飞行压力,减少对电池燃料等的需要,提升了任务整体应对故障的能力。相较于2小时,飞行时间稍长,节奏稍缓,减轻了飞控团队的压力等。
此外,相较于此前为“天宫”送货的标准型天舟货运飞船,此次的天舟七号为改进型的天舟货运飞船,其装载的空间和装载的重量都提升了20%以上。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是改进型的货运飞船,它的密封舱的容积比原来发射的前几艘货运飞船容积要更大,能够搭载的货物更多,而且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搭载的货物都是‘重量级’的。”李智勇介绍称,天舟七号货运飞船装载的实验载荷,定制货包等大型货物,每件货物重量在100公斤以上。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成为世界上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货运效率最高,在轨支持能力最全的货运飞船。
“‘重量级’还体现在,此次携带的载荷可能会在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一些重要的作用,因为毕竟载荷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大,这也是此次天舟七号任务的一个特点。”李智勇补充称。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天舟七号携带的货物中,不仅有满足神舟十七号和后续的神舟十八号两个乘组的补给物资。还有空间应用系统为在轨实验提供实验载荷、实验单元及样品、实验耗材、备品备件等上行物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系统天舟七号任务总体主任设计师刘伟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本次任务中空间应用系统共上行16个标准货包、1套细胞上行生保支持装置、1套4℃上行微流控芯片,共计上行产品61件,总重约473kg。
“本次任务应用物资上行后将转运至空间站实验设施内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共计33项科学实验。其中包括空间暴露环境下生命分子的光化学行为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对空间暴露环境的耐受性及其机制研究、微重力半导体纳米材料火焰合成机制研究等科学实验。”刘伟称。